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0-01-06
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得病20多年,年过70身体状态依然保持很好,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让人无不感佩。这位患者就是我国著名的内分泌专家杨文英教授。
杨文英教授现任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在2015年荣获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科学贡献奖。
然而这位糖尿病专家却同时有着另一个身份——糖尿病患者”。
2017年,杨文英教授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表示,在四十七八岁时,她就发现自己的血糖高了,已经进入了糖友的行列。
杨文英谈到,研究显示,父母一方有糖尿病,孩子生下来的发病率为40%;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孩子的发病率为60%。自己的母亲、外婆都是糖尿病患者,所以在遗传基因方面,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
但在患病的20多年里,虽然从事临床、科研、带学生等繁重工作,每周“5+2”工作,但依然把自己的身体状态保持的不错。
杨文英是如何做到的呢?她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糖尿病专家与糖尿病“斗争”的4点感悟。
糖尿病是一种很缠人的疾病。截至目前,糖尿病依然不能根治。一旦患病就需要长期治疗,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终身用药,同时还要“管住嘴”。这对很多患者的精神意志提出了严峻考验。
有的患者因为疾病迁延不愈而信心动摇,甚至因此焦虑、抑郁;有的则因为饮食管理过严,而觉着生活索然寡味,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开始“该吃吃,该喝喝”。
杨文英教授在患病后,自己一直保持很好的心态,坚持服药、坚持饮食管理,从不埋怨长期饮食调理给自己带来的一些困扰。她反而会安慰自己,如果不是患病控制饮食,可能她现在已经是一个大胖子了。
从确诊开始,杨文英教授就开始服药,几乎从来没有断过药。
“我有一个信念,如果今天出来没吃药,一般就不吃饭,把吃药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几天不吃药是不可能的。从单药治疗到联合用药,再到注射胰岛素,都坚持得很好。”杨文英表示,有时出差忘记带胰岛素了,她会马上在当地医院买一些胰岛素,总之一天不能停。正是因为不拒绝治疗,坚持规律用药,她的糖化血红蛋白从没有大于过7%。
至于胰岛素,有些患者担心一旦用上会出现依赖症,停不下来。杨文英说,这是不对的,“我遗传的这种糖尿病胰岛功能不是特别好,所以就果断联合胰岛素治疗,已经十几年了,使得我的精力、体力特别好。”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是死于并发症。而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多种,包括心脑血管、周围神经病变等。
2型糖尿病患者大约有80%会合并心脑血管高危风险,也就是说5个2型糖尿病患者就有4人合并心血管高危风险。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糖尿病全因死亡的一半左右。
杨文英教授清楚这些并发症的可怕,所以她一直很重视并发症的防控和检测,生活中坚持服药、规律饮食,这些方式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杨文英教授还会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身体存在的一些微小病变,并及时干预处理。
杨文英的运动时间不多,但只要一有空闲,她就会去散步。
她说,与西方国家相比,从整体上来说,国人的运动量是不足的。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现在我国的超重人群,特别是腹型肥胖者越来越多。而肥胖本身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很多肥胖者意识到了运动减肥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运动的好处和快乐,但很难坚持。杨文英强调,为了防控糖尿病,运动应成为一种习惯和乐趣。
每天1斤蔬菜;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在2014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人体激素有自身的变化规律,不睡觉或压力大时这些激素会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激素水平改变。这些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是对抗的,时间长就会打乱与胰岛素之间的平衡,导致人体脂肪代谢、血糖代谢以及神经免疫系统紊乱,就可能引发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