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6-07
近日北京市医疗机构报告两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其中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另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病例,两名病例均是通过亲密接触感染。病例发现后市、区卫健疾控部门迅速开展了流调溯源、医疗救治等工作。目前两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情况稳定。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虽不易发生人际传播,但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也可能感染。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
猴痘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猴痘的潜伏期及临床表现
猴痘的潜伏期通常是6-13天,最长可到21天。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随后在面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皮疹,并逐渐发展为脓疱,持续一周左右时间,之后结痂,一旦所有结痂脱落,感染者即不再具有传染性。
猴痘的治疗方法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猴痘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的处理原则是隔离患者,加强护理,保持眼、鼻、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可用肥皂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注意休息,保证营养均衡,补充水分,适当进行锻炼以提高机体抵抗力等。
对症治疗猴痘患者发病初期一般会出现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背痛、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
皮肤出疹期会出现面部和身体表面的大面积皮疹,包括口腔内、手掌和脚底,丘疹可发展为水疱,逐渐形成小脓疱,病变最后结痂、脱落,并在2-4周的时间内痊愈。
当患者出现高热,可进行物理降温,若患者持续存在高热且物理退热效果不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
淋巴结肿大并伴有疼痛的患者,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皮肤破损严重者还可以外用碘伏等药物消毒,避免破损处发生感染。
同时还需要预防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猴痘的预防
一是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性接触、特别是男男性接触具有较高的风险。
二是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三是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
四是做好健康监测。若在国内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一般可以选择皮肤科,并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结痂前避免和他人密切接触。
信息来源:北京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