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5-30
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患者已高达1300万例,超越冠心病患者的1139万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所有脑卒中的77.8%。
中国国家脑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CNSR)的数据显示,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约占45%。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沉重,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开放数据库显示,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LDL-C升高是最关键的危险因素之一。一项全球孟 德尔随机化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脑卒中患 者中,LDL-C每升高1个标准差则脑卒中风险显著 增加28%。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提示,中国人群中LDL-C每升高1mmol·L-1,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升高26%,而且是独立于受教育水平、吸烟、酗酒、糖尿病、收缩压的危险因素,甚至独立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和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s,TG)水平。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层及LDL-C靶目标值
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是脑卒中再发的高危人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血脂评估及脑卒中病因筛查有利于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治疗,规范血脂管理靶目标。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要从院内至院外的全程管理,住院期间可获得患者更全面、准确的数据,是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分层的最佳时机,因此建议以住院期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起点,针对其危险因素分层及血脂管理提出建议。
推荐建议:
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应积极评估血脂水平以指导降脂治疗及二级预防治疗(B级证据,Ⅱa推荐)。
②对于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在急性期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是合理的(B级证据,Ⅱa类推荐);对于符合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条件的患者,在医院内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合理的(C级证据,Ⅱa类推荐)。
③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属于极高危患者,降脂目标值为LDL-C<1.8mmol·L-1(70mg·dL-1)且较基线水平降幅≥50%(B级证据,Ⅰ类推荐);若并存以下任意情况之一:a.既往脑卒中史;b.颅内动脉狭窄≥70%或颈动脉狭窄≥50%;c.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支架成形术后;d.冠心病;e.外周动脉疾病;f.糖尿病,则符合超高危患者标准,降脂目标值为LDL-C<1.4mmol·L-1(55mg·dL-1)且较基线水平降幅≥50%(B级证据,Ⅱa类推荐)。
④心源性脑卒中及其他原因的脑卒中患者,除外ASCVD的相关高危因素后,可考虑以LDL-C<2.6mmol·L-1(100mg·dL-1)作为靶目标进行血脂管理(B级证据,Ⅱa类推荐)。
⑤极高危及超高危患者若LDL-C基线水平值较高不能立即达标者,则前4周LDL-C水平至少按照降低50%作为标准(B级证据,Ⅱa类推荐)。若仍未达标,也可考虑加用其他降脂治疗(A级证据,Ⅰ类推荐)。
文章参考引用:
董漪.缺血性脑卒中强化血脂管理上海专家建议[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22,30(02):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