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病毒性肝炎有几种,疫苗怎么打?

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3-16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


疫苗接种是如今主要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方法,不但简单便捷,也十分的安全便宜。在所有肝炎中,有三种病毒性肝炎是可以用疫苗预防的,分别是甲肝、乙肝和戊肝。


1

甲肝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甲肝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经过被污染的水源、蔬菜、食品、手等传播,也就是“病从口入”,未受染者均易感染。甲肝疫苗需要一次或二次接种,适合1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青壮年、饮食行业人员、医务人员等易感人群接种。第一次接种疫苗的3年后可注射加强疫苗。


2

乙肝


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而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无慢性肝炎症状,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无异常,且肝组织学检查正常者。


乙肝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一般不会通过共同进餐、拥抱、握手、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但共用牙刷、剃须刀,文身器具消毒不严格等可能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疫苗注射方式:乙肝疫苗全程需要接种3剂次,我们把这种免疫程序称为“0-1-6”,即接种第1剂次疫苗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次疫苗。乙肝疫苗适合0岁~13岁从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托幼机构成员和饮食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等人群接种。


3

丙肝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


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丙肝尚无疫苗,我们需要通过增强自身免疫,日常保护肝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4

丁肝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与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呈全世界性分布,尤其意大利南部呈高度地方性流行,发展中国家HBsAg携带率较高,有引起HDV感染的基础。


我国调查报告提示有地方性流行,各地HBsAg阳性者HDV感染率为0%~32%,总的看,北方偏低,南方偏高。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病者HDV感染率先明显高于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似。HDV与HBV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由于丁肝的感染是在乙肝的基础上,所以乙肝疫苗也可以预防丁肝的感染。


5

戊肝


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类似,也是一种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一般于1年内痊愈,不变为慢性。但病死率较甲型肝炎高。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戊型肝炎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较强,可以在水中特别是贝类、植物中生存几个月,所以可通过污染水源和食物,如海鲜污染引起流行。一般推荐戊肝感染的高危人群接种疫苗,包括畜牧养殖者、餐饮业人员、学生或部队官兵、育龄期妇女、疫区旅行者等。需要注意的是,戊肝疫苗与乙肝疫苗接种办法相同,皆为“0-1-6”注射方式。


文章参考引用:


郭成长.甲乙丙丁戊5种病毒性肝炎,疫苗怎么打[J].人人健康,2022,No.57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