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高尿酸是吃出来的?很多人误解了!千万别错过治疗痛风的最佳时期!

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2-12-26

大家已经很熟悉“三高”的危害了,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另一种威胁健康的危险因素,“第四高”——高尿酸异军突起,并呈年轻化趋势。

 

据了解,我国高尿酸血症人数,已经超过了糖尿病,紧追高血压和高血脂。因此,降低尿酸值已迫在眉睫。

 

 

尿酸是怎么产生的?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尿酸的合成是由人体氨基酸、二氧化碳、磷酸核糖与三磷酸腺苷(ATP)共同参与,并通过人体内某些酶的作用形成腺嘌呤,进而在人体黄嘌呤氧化酶或次黄嘌呤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尿酸。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新生成尿酸600毫克,排出600毫克,保持着平衡状态。

 

血尿酸正常值:

 

①成人男性为149-416μmol/L ;女性为89-357μmol/L。

②年龄大于60岁的男性为250-476μmol/L;女性为190-434μmol/L。

③一般血液中尿酸含量超过420μmol/L就定义为高尿酸血症。

④女性的正常参考值约比男性低60-70μmol/L,通常在停经期后尿酸值才会逐渐接近成年男性的数值。

 

需要注意的是:测量前不要吃过多高嘌呤食物(如海鲜、猪牛羊肉、动物内脏、蘑菇、豆类、坚果等)。

 

 

高尿酸是吃出来的吗?

人体嘌呤的正常代谢(吸收、合成、分解、排泄),对于血尿酸水平波动起到维持动态平衡作用。

 

很多朋友都认为,高尿酸血症就是因为饮食习惯不好导致的。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尽然。一般来说,人体血液中的尿酸约20%是来源于外源性嘌呤食物的摄入,其余将近80%的血尿酸,是人体自身代谢所产生的。

 

从食物中摄取的外源性嘌呤极少被机体利用来参与人体的核酸合成,大部分都被分解转化为尿酸。因此,短时间大量的高嘌呤饮食的摄入,是可以增加血尿酸水平的,对于高尿酸血症的朋友来说,是非常容易诱发痛风发作和加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

 

一般人正常吃饭的话,每日可摄入的嘌呤约为600~1000mg,如果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也仅能降低血尿酸值约60~120μmol/L左右。

 

因此,试图仅仅通过单纯地饮食控制,就想让血尿酸水平下降到正常,这种做法是片面的,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关注尿酸的排出更为重要。

 

影响尿酸排出往往与疾病、药物、个人体质有关:

 

①尿酸产生后,2/3经过肾脏来排泄,当肾脏功能不好时,尿酸排泄的能力减弱。

②1/3在肠道经细菌分解处理,当肠道功能欠佳时,分解尿酸能力随之下降。

③利尿剂、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等药物的使用,则会增加近曲小管重吸收尿酸,进而导致血尿酸水平的升高。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尿酸分解、排出受到影响,只能排出其中一小部分,而大部分都滞留在血液里,造成体内血尿酸水平升高,从而导致高尿酸血症。

 

 

这4个征兆,是尿酸在“报警”!

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7亿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尿酸高的症状,通常都是在体检后才偶然得知尿酸过高。如果发现太迟,就容易增加痛风的概率。其实,当体内的尿酸过高时,身体就会发出四个“警报”。

 

1.睡前异常口渴

尿酸过高的人在睡觉前经常会感到口渴异常,而且就算喝了水也难以缓解口渴的症状。这是因为尿酸过高,会导致大量的毒素在肾脏内沉积,这时候人体就需要大量的水分,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所以就会出现口渴的症状。

 

2.排尿异常

这可能也是尿酸高发出的“警报”,因为肾脏代谢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尿酸盐结晶在体内堆积过多,所以在睡觉前的小便,可能会出现浓茶色,严重时甚至还会有浮沫。

 

此外,尿酸高的人还会出现尿频,因为尿酸过高会对肾脏造成伤害,大脑就会认为是排尿的信息,从而出现尿频。

 

3.身体水肿

如果发现身体明显水肿,可能是尿酸过高引起的,因为肾脏作为尿液生成和排泄的重要器官,如果尿酸过高会减弱肾脏的排泄功能,就会导致患者体内的水分难以及时排出,身体就会出现明显的水肿症状。

 

4.关节疼痛

当尿酸过高时,过多的尿酸会在骨骼和关节内堆积而引发痛风,甚至会发展为痛风石,导致关节部位明显疼痛,只有降低尿酸水平才能减缓这种疼痛感。

 

 

高尿酸会“祸害”身体多个器官!

1. 血管——血管硬化、内皮损伤

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最大的问题是尿酸代谢异常,代谢不掉的尿酸在血液中的浓度不断升高,会慢慢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内皮损伤,为血管壁硬化甚至是血栓埋下隐患。

 

2. 心脏——冠心病等心脏疾病

痛风的患者会发生血管钙化、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心脏不良事件,对心脏的威胁随着尿酸增高,而进一步加重。

 

3. 肾脏——高尿酸血症肾病

肾脏是出名的“哑巴器官”,早期没有典型症状。高尿酸血症更是隐匿,当两种善于“隐匿”的疾病同时作用于身体,会导致高尿酸血症肾病。建议每年做一次体检,做一次尿液化验,一个肾功能检测,能帮助早期发现肾脏疾病和高尿酸血症。

 

4. 大脑——脑卒中

2021年发布的《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高风险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中指出,高尿酸血症是脑卒中、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2021年5月中国卒中杂志刊发的一篇《高尿酸血症相关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中指出,高尿酸血症与卒中、脑小血管病等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大部分的研究表明尿酸升高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做好这五点,尿酸蹭蹭往下降!

1.建立合理、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

低嘌呤食物:每100克食物含嘌呤小于25毫克;中嘌呤食物:每100克食物含嘌呤25-150毫克;高嘌呤食物:每100克食物含嘌呤150-1000毫克。

 

①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高嘌呤食物(海鲜、动物内脏、浓肉汁汤等)的大量摄入,每日嘌呤摄入量<150mg。

②蛋白质来源首选含嘌呤低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

③禁饮酒(酒精代谢可使血液里的乳酸浓度升高,乳酸可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使肾排泄尿酸的能力降低)。

④少吃甜食及含有果糖的饮料、多饮水(2000ml以上)和碱化尿液(可以用pH试纸测,如果在6~6.5则达到了碱化)可以促进尿酸排泄。

⑤另外不同的食物制作和烹饪方式(水煮或焯水,可降低食物的嘌呤值)也会影响食物中的嘌呤水平。

 

2.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多运动(但避免剧烈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准,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游泳、简易瑜伽、骑车等,促进新陈代谢率,提高精神愉悦度。

 

3.坚持科学用药

降尿酸需要长期、系统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医生的规范指导下,量身定制“个体化”降尿酸方案。

 

4.慎用药物

慎用可能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或可以使尿酸升高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氢氯噻嗪、抗结核药等。

 

5.重视常规体检

普通的常规抽血即可反映血尿酸值是否超标,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做到防患于未然。

 

 

治疗痛风的最佳时机!

痛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痛风发作间歇期、及慢性关节炎期。

 

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时期

以日常预防为主。处于这个时期的患者,还没有痛风发作史。如果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危险因素,应少食嘌呤含量高的食物,禁烟限酒,每日充分饮水(至少2000ml),增加新鲜蔬菜摄入并规律运动,并将尿酸长期控制在360μmol/L以下。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

禁用降尿酸药物。很多人痛风一发作,就马上开始吃降尿酸药,一种药不行,就几种药一起上,以为快速把尿酸降下来痛风就好了。

 

其实不然,维持尿酸水平稳定是预防痛风发作的根本,但在急性发作期内越吃降尿酸药,尿酸波动越大,关节肿痛越厉害。

 

此时应以减轻患者痛苦为主,可抬高患肢、冷敷、适当水化碱化、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秋水仙碱,必要时可用激素缓解症状。

 

但是,应在痛风缓解期后慢慢添加降尿酸药!否则会让血尿酸剧烈波动,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释放不溶性的针状结晶,使病人感觉更痛苦。

 

3.痛风发作间歇期

用降尿酸药物减少发作次数。此时“风平浪静”,很多病人感觉没问题了,就自动停药了,殊不知又错了。

 

此时,赶紧用降尿酸药物,将尿酸控制在达标范围。有痛风发作史的患者,需要将尿酸长期控制在300μmol/L以下,才能减少痛风急性发作的次数,减少尿酸结晶沉积,尽可能减少关节组织损害和肾脏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