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动态

离全面放开还有多远?疫情防控措施为何做出调整?官方最新解读来了!

来源: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2-11-16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措施”)后,多地及时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其中包括原则上不再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全员核酸检测,解除对人员流动的不合理限制等。这些措施有助于纠正此前一些地方存在的“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错误做法,进一步增强快速、精准处置疫情的能力,减少因疫情给公众带来的不便。

 

 

二十条防疫要求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一些地区的疫情还有一定规模。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为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的新特点,坚持既定的疫情防控总策略和总方针,更加科学精准开展防控工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组织专家,对现行的隔离转运、核酸检测、人员流动、医疗服务、疫苗接种、服务保障企业和校园等疫情防控、滞留人员疏解等方面措施进行了研究论证,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调整的建议。11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与此同时,近期个别地方常态化检测点突然减少,给人们造成了找不到核酸点、排队时间长、检测点开放时间难以满足需求等不便,引发一些困惑和担忧。还有个别地方出现对一些药品和医疗器材的抢购,有人甚至揣测“是不是要躺平了”。这是一些地方在优化防疫措施的同时,政策宣介不够及时、工作衔接不够充分造成的。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能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二十条措施,并向群众解释清楚。

 

二十条措施不仅不是“躺平”,而且是要求更加科学、更加精准地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在二十条相关措施中,既有“减法”,也有“加法”。“减”的内容包括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调整对风险区的划定、取消航班熔断机制、调整隔离时间等;“加”的内容则涵盖了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强化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保护等。各地推进优化调整防疫措施的过程中,既要做实“减法”,也要做好“加法”,让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推进,不可偏废。

 

 

疫情防控措施为何做出调整?

官方表态:这些调整是基于多地疫情防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相关评估数据做出的。

但是,一定要明白,二十条优化措施不是放松,而是要求更高了,要求更科学、更精准、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疫情防控,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该落实的落实到位、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防控效率,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1.为什么密切接触者管控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奥密克戎最长潜伏期为8天,在5天内发现阳性的概率很高,5天集中隔离结束后实施3天居家隔离能最大限度管控住风险。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集中隔离时间由7天改成5天预计可节省大量隔离资源(约30%)。

  

2.为什么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评估显示,密接的密接人群规模大,但感染风险极低,阳性检出率仅为3.1/10万。通过及时判定并管控密切接触者,就能降低密接的密接转阳的风险。两害相权取其轻,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3.为什么取消中风险区判定?

评估显示,中风险区阳性检出率低,仅为3/10万。但中风险区划定后,导致大量人员被管控,出行和流动受到限制,同时消耗了大量基层工作人力。两害相权取其轻,故取消中风险区判定。 

 

4.为什么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管控措施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

评估显示,高风险区外溢人员阳性检出率为4.9/10万,均在风险区域划定后7天内检出。高风险区阳性人员外溢主要与风险区划定不及时、范围不准确、协查不及时有关,发生疫情的地方要第一时间精准划定高风险区并对社会公布。 

 

5.为什么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管控措施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

评估显示,解除闭环管理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感染风险极低,阳性检出率为1.6/10万。通过闭环和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规范开展核酸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感染者。 

 

 

全面开放要做哪些准备?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全力抓好当前疫情防控处置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

 

会上有记者提到,二十条措施当中,包括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加快相关药物和医疗设备储备等。这些措施是否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会全面放开?要全面放开还需要做哪些充分的准备?

 

官方表态:关键在于加强能力建设。

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并且老龄人口众多,需要关心关爱的脆弱人群的基数也比较大。

 

国家又面临着发展既不充分也不均衡的问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比较大,就医疗卫生服务的资源来看,总量相对不足。我国医疗床位经过有序发展,每千人口的医疗床位达到6.7张,每10万人口的重症医疗床位不到4张,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差距。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一直强调要加强能力建设,要加强各方面的资源储备,包括人力、床位、药物、疫苗,是一个综合性的防控安排,目的就是统筹好疫情防控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的建设方面,都作出了一系列规划,也提出了一系列设置要求。比如,二十条防控措施、今年6月28号印发的第九版防控方案,都是基于对奥密克戎较大规模防控实践的新认识。

 

加强能力建设,既是我们高质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也是疫情防控过程中医疗救治的需要。把疫情防控中预防感染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是由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所决定的,“预防为主”是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方针中的一项要求。

 

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尽可能少的人感染、尽可能少的人发展成重症、危重症,尽可能少的人在偶然的合并基础疾病且在高龄情况下出现死亡的极端情况。

 

官方表态:坚持“小步走,不停步”,因时因势优化完善和调整防控举措。

疫情防控所取得的成效,是发挥了党的领导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奥密克戎疫情的轻微,实际上背后是各级防控工作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一旦一个县、一个区发生疫情,往往是以一个地市级城市作为基本应对单元,甚至在有些地方是动用全省的力量,相互支援、相互支持。有的时候国家还要派出工作组和重症专业的专家,集中全国的力量来帮助受疫情侵袭的地区应对诊疗方面的挑战和重症患者救治的难关。

 

无论是应对传染病还是其他自然灾害带来的次生健康问题,也包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需要做好医疗资源应对方面的能力储备。现在提高重症资源、医疗床位的配置,不仅仅是服务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可以用在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过程当中。

 

要进一步提升在重大疫情方面的早期预警能力、风险研判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以及临床医疗救治,尤其是重症救治的能力。除了九版防控方案以外,国家发布了九版诊疗方案,主要是在临床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中西医并重,来应对好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挑战。

 

要建设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的,并且能够适应公共卫生安全形势的强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按照“走小步、不停步”,根据病毒变异的特点、临床治疗的实践认识,以及我们国家防控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因时因势优化完善和调整防控举措,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未来是否会取消集中隔离?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对密接人员实施集中隔离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十条优化措施对于密接、高风险区溢出的人员,以及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缩短了集中隔离期限,或由之前集中隔离调整为居家隔离或健康监测,这是基于对病毒新的特点,以及前期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优化的实践,在基于数据、证据的基础上做出的,并不是说集中隔离作用必要性在降低。

 

未来随着病毒不断变异,对该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整个国内外疫情形势变化,将对隔离措施进行进一步优化调整。